在中国的文化内核里,“食药同源”占据了很重的地位,无论神农氏尝遍百草,还是李时珍游历实践,都寄希望于寻找到神奇的配方,解决人体病痛,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民间百姓为了找到“神药”,进行了不竭的探索。
及至今天,民间依然流行着很多“偏方”,用很多奇怪的物品经过加工,来达到滋补治病的目的,这也是我们对于“食疗”崇拜的延续。1978年,随着国门的打开,人们的视野和思维也日益开放,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更加重视。在这样需求下,传统的“食疗”与“科学技术”产生融合,催生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“保健品”,一经问世便激发了当时人极大的兴趣。
这款保健品由杭州第二中药厂生产,名字叫做“青春宝抗衰老片”。产品号称引用了明代配方,利用人参、地黄、天冬等多味药材,具备健脑安神、消除疲劳、增强思维、抵抗疾病等奇效。
由于这款产品的成功,“青春宝”在后来被评为驰名商标,杭州第二中药厂也改名“中国青春宝”集团,
与“青春宝”主打老年人市场不同,北京第一制药厂则瞄准了青少年儿童。他们打着“果味VC又回来了”的广告词,以补充维生素C为噱头,推出不久就交出年销过亿的成绩单。
口服液市场也在悄悄兴起,“北京蜂王精”实现了出口转内销,成功打造了“复方口服液”的新概念,在1988年实现了一亿两千万支的销量,创造了业界神话。
这一时期的保健品几经试探,已经将“保健”理念植入人心,也为日后一个蓬勃兴盛“保健品时代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87年,国家颁布了《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》,给予了保健品合法地位,一举奠定了行业基础,给市场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。
同一年,哇哈哈依然还是杭州市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,创始人宗庆后敏锐看到3亿多儿童营养上问题,适时祭出“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”的广告语,将产品定位于促进儿童食欲上。由于市场广阔,哇哈哈脱颖而出、一骑绝尘,仅仅三年公司市值就突破亿元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“口服液”是这个时期市场的主流,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。太阳神口服液、昂立一号口服液、太太口服液、三株口服液等层出不穷,每一款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。
在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宣传下,整个市场火爆异常。太太药业、交大昂立成功在上交所上市;太阳神靠着五万元的借款发展成营业额13亿的商业巨擘;三株也在三年内打造了15万人、市值80亿的商业帝国……
一时间,国内云集了3000多家保健品公司,各种打着传统神药、专家研制、生物科技的企业应运而生,从补充营养、提神醒脑,到养身保健、美容养颜无不涵盖,已然成为了时代的潮流。
这是一个火爆的市场,商家和消费者都在彻夜狂欢。震撼人心的重金属背后,酝酿着更大的疯狂。
1993年的德国斯图加特世界田径锦标赛,刮起了一股浓浓的“中国风”,以“马家军”为代表的中国田径队,拿下数枚奖牌,在10000米、3000米和1500米的项目上摘得桂冠。
这一年,他们共打破了66项赛会纪录。马俊仁带领的王军霞、曲云霞、刘冬等人,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“英雄人物”,就像他们所代言的“中华鳖精”一样,在保健品市场上迅速蹿红。
1998年,如日中天的保健品行业,迎来了这个时代的“终极神话”。由于“巨人集团”而深陷债务的史玉柱,重磅推出了“脑白金”产品,在媒体上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,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这种简单粗暴的广告词,已经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“保健品”也与“礼品”深度挂钩
虚幻的盛景下,各种质疑纷至沓来。先是“三株口服液”致人死亡事件,再是“东方时空”栏目对“中华鳖精”的暗访,各种媒体兴起了对保健品的鞭挞和拷问。
根据一项卫生部的调查显示,在对两百多种口服液的抽样调查中,产品合格率仅仅只有三成,一时间舆论哗然,保健品也瞬间被拉下神坛。很多企业一经曝光便轰然倒地,行业整体销售额也大幅滑水。
面对市场乱象,卫生部终于拿出了“杀手锏”,颁布了相关条例,规定保健品只具有调节机制,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。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保健品行业屡试不爽的绝招——打着擦边球的夸大宣传。
在行业整顿的背景下,曾经风光一时的保健品品牌,大多陷入了消退和萎靡。俗话说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”,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的放开,外来品牌瞄准了空挡,迅速涌入中国市场,并很快占领了头部位置。
伴随着“洋品牌”汹涌而来的,还有一种野蛮生长式的销售方法——直销。这种以发展下线人员、一对一的销售模式,打着法律的擦边球,实现了疯狂的扩张。与传统保健品销售铺天盖地的广告不同,这类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媒体宣传,看起来乖巧温顺、与世无争。
但是平静的湖水之下,隐藏着体量巨大的怪兽。美国的安利、香港的无限极,默默实现了“猥琐发育”,
从传统的营销与宣传,到注重体验与网络,新旧思想在不停地激荡与碰撞,整个行业一如纷争的战国,有的品牌崛起并强大,有的则式微、衰弱,甚至被吞并。
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路径更加扁平和快捷,对于消费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性。
根据新的调研数据显示,广谱式保健产品的销售已呈下降趋势,而针对不同群体、不同需求的细分更加多样,每一品牌拥有的产品类型竟有数千种之多。尤其像益生菌补充剂、蛋白粉、胶原蛋白、维生素,以及骨健康等产品,销售呈现井喷式增长。
“理性消费”也体现在品牌选择上。如今排名前十的保健品品牌,不仅有外资(纽崔莱、善存),也有国资控股(三精)、民企(汤臣倍健)等;不仅有传统品牌(养生堂、东阿阿胶、同仁堂),也有倾向于新科技研发的企业(善存、钙尔奇)。
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,铺天盖地的生硬广告、充满狂热的名人效应、蛊惑人心的效果宣传,总能让人血脉喷张、失去理智。其实不仅是保健品市场,我们整个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?
这都是消费不成熟的体现。曾经一个个仿佛打了鸡血的广告,在我们今天看来,是极其愚笨和幼稚的。反思现在的我们,为了“网红产品”彻夜排队,在“主播”热情洋溢的说辞之下不自觉地“买买买”,与当年的冲动消费又有什么区别?
保健品行业四十年的风雨沉浮,充斥神话、金钱与谎言,既是市场争斗的风云录,亦是人类百态的社会史,值得我们慢慢回味。